English

汉语习得理论的重要突破

1999-08-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周国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这项成果第一次较大规模地考察了汉族1至5岁儿童习得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状况,并就汉族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关于儿童语言系统形成和运作问题。 这项成果认为儿童的语言系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语言习得过程和环境中不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理解先于语言产生。儿童语言理解的水平高低对句法结构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的言语输入及对各种习得手段的句法处理和操作就是建立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儿童出生后要通过接触客观世界的有形实物和成人的体态来理解成人的话语。儿童的语言产生和表达也离不开实物和体态。随着儿童神经生理机制的发展及同客观世界的不断接触,儿童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逐渐提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意识系统。伴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建立及生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如儿童趋大的偏向性心理)对句法结构习得过程的影响,在儿童的语言知识逐渐丰富以后,其语言系统具有越来越强的独立性,并最终摆脱现实系统而成为独立运转的系统。这便是儿童语言系统如何从无到有的过程和机制。

关于儿童语言发展阶段问题。 这项成果从儿童语言结构能力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应分为词语法阶段、词组语法阶段、句语法阶段,并对儿童语言在每一发展阶段的语言形式表现和句法结构能力发展状况及出现的初始时间进行了描述。汉族儿童1至2岁处于词语法阶段,此时儿童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单词,其语言形式是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其句法规则是单词的语序及其语义选择限制规则。汉族儿童从2岁起开始进入词组语法阶段,此时儿童具有了运用词组构成语句的能力,其构成语言的句法单位是词组,其语言形式的特点是出现了词组构成语言单位的现象。这一阶段儿童的句法规则除了前期的内容以外,又增加了关于词组的构句规则以及句法成份的扩展、替换、联结等方面的规则,其语序规则和语义选择限制规则比以前更为丰富和复杂。汉族儿童在3岁时已进入句语法阶段,此时儿童构成语言的单位除了前期的单词、词组以外,又增加了分句,其语言特点是出现了有正确的逻辑关系的复句和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小型语段,其语法规则除了前期的内容以外,又增加了语言构成的逻辑规则。这项成果提出的汉族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的理论体现了儿童语法知识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儿童语言习得的量变和质变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儿童语言结构能力的发展规律,可以概括更大范围的儿童语言发展的状况。

关于儿童习得句法结构的机制和手段问题。 这项成果不仅提出了汉族儿童存在词组习得这一阶段,而且通过考察儿童掌握词组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提出了句法分解和句法分解能力、句法合成和句法合成能力两对重要的概念来说明儿童习得基本句法结构的主要机制。儿童通过对词组这样的整体性的语言符号链进行分析和分解,并进行替换、扩展、联结和变换等句法处理和操作获得句法分解能力。通过把语言符号链合成为整体性的句法结构(如词组这样的语法单位)的过程获得句法合成能力。句法分解使儿童逐步获得了对构成语言符号链的成分、单位的性质和其间句法、语义关系以及句法结构相互间依存关系的认知。句法合成使儿童获得了更大的、语义内容更丰富的、整体性的句法单位(如词组)。儿童习得语言的手段有高低层次之分,并随着语言习得的发展而发展。儿童习得语言的具体手段有:模仿、结构模仿———实词替换、替换、扩展、联结、句法同化等。

关于被动句的习得机制及转换语法的心理现实性问题。 这项成果通过对儿童语言习得事实的观察,从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句法构成、句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儿童语言中主动句和相对应的被动句初现时间的不对应等角度,根据视觉语言理论和汉语语法特点,并借鉴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对汉语被动句的习得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儿童不是通过主动句转换而习得被动句、而是与汉语的“把”字句密切相关的观点。儿童语言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反映,表现了儿童思维同源而异流的两种结果,它们同以儿童的知觉和认知为基础。主动句反映了心理事件中成分排列的空间顺序,被动句则反映了心理事件中成分排列的时间顺序,两者具有平行性特点。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先生评价这项成果时指出:“在汉族儿童习得基本句法结构问题上,课题组进行了艰巨的拓荒工作。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这项课题的研究也达到了先进水平。”著名语言学家张斌先生认为,“这项课题研究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理论为依据,注重对儿童习得汉语语句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对儿童语言发展作出了阶段性的总结。方法科学,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这是一项在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也还无人对儿童习得汉语语句的问题作过如此详细的分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